蘇鑰機:財政預算案:內容、風格和報道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蘇鑰機:財政預算案:內容、風格和報道

【明報文章】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於上周發表,這是特區新班子的首份預算案,也是財政司長陳茂波的第二份預算案,值得分析一下它的內容、行文風格及新聞媒體的報道。本文所採用的資料,是預算案的英文版本。

表1列出預算案用得最多的內容詞及其排名。先看今年首10個用得最多的內容詞,除了一些基本字詞如「政府」、「經濟」、「收入」、「支出」外,「發展」和「服務」是關鍵詞。今年用得最多的44個詞語可分為3類。首先是財經術語例如「預算」、「資本」、「財政」、「投資」,它們共佔了約三分之一。第二類用詞有關政府的服務,例如「提供」、「支持」、「計劃」。這些服務承諾和施政報告的相同,旨在闡述政府的工作方針和願景。第三類涉及一些施政範疇,例如「創新」、「技術」、「土地」、「工業」、「醫療」、「房屋」等。從用字可見,今次預算案的內容相當配合不久前發表的施政報告。

比較今年和去年的預算案,有些字詞的排名上升了,包括「措施」、「技術」、「醫療」、「創新」、「社區」、「資源」等。今年預算案似較多着眼資源運用和一些新計劃。

今年預算案作者個人風格不夠清晰

和內容詞不同,預算案的功能詞可反映報告的行文風格。預算案相信經集體起草撰寫,最後由司長拍板宣讀,某程度應可反映他的看法和風格。我們着眼「I」(我)、「My」(我的)、「We」(我們)、「Our」(我們)、「Can」(可以)、「Should」(應該)和「Must」(定要)這7個功能詞。

陳茂波在今年和去年預算案中,所用功能詞的情况頗為穩定。比較之前幾名特首的施政報告行文風格,陳茂波除了「I」之外,其他幾個功能詞的使用率都是最低的,唯一例外是今年多用了「I」和在去年多用了「Can」。這顯示預算案作者今年的自我意識加強了些,而其集體意識仍處於很低水平,也沒有強烈的意向要做些什麼。換言之,他的個人風格不夠清晰明顯。

幾名特首的行文風格中,董建華使用「We」、「Our」、「Can」、「Must」的比率都是最高,顯示其集體意識較強,而且要推行很多大計。曾蔭權使用這些功能詞的比率均屬中等,除了「Should」最高。梁振英很多功能詞的使用均偏低,而林鄭月娥除了使用「My」是最高外,其他包括「I」、「Can」、「Should」、「Must」都屬低比率。從董建華下來,特區政府領導人的風格愈為內斂,個人色彩趨淡,到了陳茂波更見新低。這較多反映當事人的風格轉變,還是報告寫手的集體走向,就較難知曉了。

本文分析了香港報紙在預算案發表後共6天的新聞標題。從3月1至6日,共有約850則報道及評論提及預算案。因數量頗多,所以只抽樣分析標題有「預算案」的文章。從表2可見,報紙對今年的報道較去年多,而報章對這兩年預算案的反應頗為接近,總體而言標題以中立為主(達到近六成),正面標題比負面標題略多。

《蘋果日報》旗幟鮮明,去年的標題非常負面,今年中立和負面各半,沒有任何正面標題。《文匯報》、《大公報》和《香港商報》就剛好相反,這3份親中報紙的正面和中立標題各佔約一半,完全沒有負面標題。其他11份報紙則以中立報道為主,去年的正面標題較多,而今年負面標題就多過正面的。

報紙對今年預算案和去年林鄭月娥施政報告的報道,整體來說以後者較為正面,相同的是均以中立標題為主,正面標題多於負面的。當中有些報章的立場偏於負面或正面,其報道取態一方面視乎該年報告的內容,另方面也反映了它們對特區政府的固有立場態度。

預算案和施政報告不同,前者集中財經方面,範圍較為狹窄;相同的是兩者都在陳述政府的服務,反映了施政意向。當然光看報告中字詞的數量,只是很粗略的做法,未必能看到很多具體情况,需要仔細分析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預算案和施政報告一樣,從側面可反映司長或特首的個人風格,提供了觀察政府工作的另一角度。

無明顯亮點 只看到一些謹慎建議

報紙的報道也值得留意。今年財政盈餘很多,對政府來說反而是一種煩惱,在計劃用錢時考驗政府的智慧。今年預算案沒有明顯亮點或大動作,看到的只是一些謹慎的建議,在分配利益上又未能滿足不同階層市民的期望,於是便有不少批評聲音出現在媒體報道中。當然個別報章有其立場定見,在報道預算案時「既對事又對人/政府」,兩者對報道的取態都應有一定影響。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蘇鑰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