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鑰機:報章中的反修例事件關鍵詞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蘇鑰機:報章中的反修例事件關鍵詞

【明報文章】《逃犯條例》修訂引來的風波愈演愈烈,市民發起多次遊行示威,也有團體另搞撐警集會,新聞傳媒都有詳細報道這些事件。究竟媒體如何記錄這段歷史?

本文目的有二:首先是尋找報章對事件不同方面的報道重點,其次是分析一些關鍵詞的出現情况,是由哪些報章報道。採用的資料來自慧科新聞數據庫,資料截至7月22日,包括過去3個月的香港新聞報道。當中包括10多份收費及免費報章,但沒有電子媒體、網媒和社交媒體的報道。

「逃犯條例」本是主角 至今另有重要角色

從表1可見,本來「逃犯條例」修訂自然是主角,發展至今另有幾個重要角色,包括「遊行」、「示威」和「集會」。涉及人物方面,政府主要官員都出現在很多報道中,當然特首林鄭月娥是最核心人物,對其報道遠超其他人。之後依次是鄭若驊、李家超和張建宗,提及盧偉聰的報道就較少。

相關群體很多,最主要是「示威者」和「警方」。在反對陣營中,「年輕人」成為主角,其次是「民陣」,然後才到「民主派」。在建制陣營中,以「中央」被提及最多,之後是「建制派」和「中聯辦」。

反對修例人士有多項訴求,新聞標題經常提到的是「暴動」、「撤回」修例和要求官員「下台」。被捕者是否被「檢控」,也是主要焦點。標題較少的是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和要求「普選」,但在內文就有頗多提及。

不同人對修例爭議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有相異看法。很多人認同今次事件是「佔中」的延續,並且影響「一國兩制」。前特首董建華提出「通識」是起因;大家就關心香港整體和個人的「前途」路向。

判斷用語中「暴動」最受關注

表2列出其他關鍵詞在報章出現的次數,及它們主要刊登在哪些報章。從幾個判斷用語可見,「暴動」是最受新聞媒體關注的;「反送中」則是反對者給予事件的標籤。建制方面聚焦於「港獨」和「外國(部)勢力」,也有提及「顏色革命」。

在對比用語中,我們可以比較5對詞語的數量。首先是「示威者」與「暴徒」。前者的報道數量較多,偏向描述性;後者則有價值判斷。其次是「公義」與「暴力」。談「公義」的標題較少,講「暴力」就很多,可能因為前者較抽象而後者更具體。第三對是「抗爭」與「違法」,後者也是較多。第四對是「撤回」與「暫緩/擱置」。兩者數目相差不遠,雖然有人說它們的意義只有些微差別,但反對人士很堅持要弄清楚。第五對是「黑(克)警」與「撐警」。前者雖然常有人提及,但報章一般避免寫在新聞內;兩次大型撐警活動,令後者的標題數目較多。

修例事件中有一些特色事物,特別是「連儂牆」。它在佔中時已出現,但今次卻有遍地開花之勢,而且影響力大。整體而言,「催淚彈」在內文出現次數更多。它也不是新鮮事物,但今次經常被警方使用。「黑衣(衫)」與「白衣(衫)」的對比更為強烈,前者的數目較多,代表了反對修例人士的衣著顏色;而白衣曾是示威者在較早前遊行中穿著,但現時它被人聯繫到攻擊穿黑衣者的「白衣人」。

較次要的一些關鍵詞是關於示威者裝備,例如「口罩」、「頭盔」、「眼罩」、「保鮮紙」。警方使用的「警棍」也吸引了新聞關注。通訊和傳播方面,就要提到「連登」、「Telegram」及所謂「(冇)大台」了。它們是這次示威中的新元素,發揮了頗大影響。此外,還有一些反對人士使用的新方式如「登廣告」、「唱聖詩」、「不割席」、「不譴責」、「不篤灰(編者按:指證罪魁禍首)」、「be water」等。

涉意識形態之爭 各有偏向

在表2中提及的中文報章,以《蘋果日報》和《明報》有較多關鍵詞,《星島日報》、《大公報》和《文匯報》也有不少。相反,財經報紙和免費報紙的論述不多。《蘋果日報》較多用的關鍵詞有「反送中」、「抗爭」、「黑(克)警」、「連登」、「Telegram」。《明報》的主要關鍵詞是「示威者」、「撤回」、「暫緩/擱置」、「連儂牆」。《大公報》和《文匯報》常用的論述詞語包括「顏色革命」、「暴徒」、「暴力」、「違法」、「撐警」。有些關鍵詞在兩方報紙陣營中都出現,包括「暴動」、「港獨」、「外國(部)勢力」、「公義」,顯示雙方對這些詞語都頗重視,但有不同詮釋。

總括上述資料,可見今次事件的報道涉及很多方面,例如修例和遊行集會,人物包括政府最高層、警方、建制派和反對派。報道也提及五大訴求和事件前因後果。當中涉及不少意識形態之爭,例如是「示威者」還是「暴徒」?何謂「公義」和「暴力」,就有不同理解。「抗爭」與「違法」的角力,可說是「佔中2.0」。今次事件中出現了不少新事物和做法,值得再仔細分析。某些報章立場頗為明顯,在兩個極端中的其他報紙也各有偏向。如果要對整件事的報道有更完整了解,就要同時探討網媒和社交媒體了。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蘇鑰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