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芷晴、施嘉雯、何諾兒、林怡欣、蘇鑰機:《9點半蘋果新聞報道》與傳統電視新聞的異同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羅芷晴、施嘉雯、何諾兒、林怡欣、蘇鑰機:《9點半蘋果新聞報道》與傳統電視新聞的異同

【明報文章】以前新聞媒體平台分工清晰,在新科技環境下卻彼此匯流滲透。電視新聞台容易將文字紀錄放上網,報章要轉為影像方式傳播就較費力。台灣的《聯合報》於2013年開設電視台,在2016年停播。香港去年10月5日就有《9點半蘋果新聞報道》(下面簡稱「蘋果電視新聞」)啟播。

避開其他電視台新聞黃金時段

我們嘗試將蘋果電視新聞和傳統電視新聞作比較,分析它們的形式結構、內容特色和對主要事件的報道,並透過問卷調查了解受眾對前者的看法。新聞材料主要來自去年11月上旬,每隔兩日錄製各台共7天的報道。

在播映平台、報道方法和新聞編排方面,蘋果電視新聞和其他電視台都有差異。它選擇在晚上9時半播放,避開其他電視台的新聞黃金時段(6至8時)。

蘋果電視新聞只提供網上串流播放,包括facebook、YouTube以及果燃台網站,觀眾可以觀看直播或在網上重溫,但沒有電視播放的選項。

手法偏重娛樂性

蘋果電視新聞參考了傳統電視新聞的結構,但在旁白會「聲演」新聞人物,例如為案件的裁判官配音,複述他在庭上的話語。這種處理手法不會出現在傳統電視新聞。蘋果電視新聞較多選擇政府負面新聞作引入,選材上偏向反建制,並將國家層面的新聞放在較次要位置。

結尾故事的報道,很多電視台皆選擇休閒的題材,而蘋果電視新聞更偏重娛樂性,剪片風格更為出位,例如將受訪者的樣貌以表情符號掩蓋,把「憤怒」、「無奈」的表情拼接到受訪者頭上。它也會用特別的過場效果,以大膽的用色、粗線條等動畫作為過渡。蘋果電視新聞的結尾故事請來嘉賓主持,例如請伍家謙邊玩邊評論PS5的特點,及邀請水球港隊前成員以影片日記形式自拍行山過程,直面鏡頭向觀眾介紹行山熱點、「打卡」位等。

蘋果電視新聞的主播可以風格多變,平常日子主播一般都保持專業、大方得體的打扮。不過在去年12月11至13日,蘋果主播全都穿上黑色T恤,上面印有標語,其行動與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捕有關。蘋果電視新聞事後更推出相關產品的廣告,呼籲觀眾購買以表示支持。

選材偏向反建制

蘋果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有其特點。它較其他傳統電視新聞花更多篇幅報道警方的負面消息,例如疑似警司拍攝淫照並在Twitter公開、休班警員藏毒、市民投訴警員說粗言穢語及抄襲等。這些新聞只在蘋果電視有報道,其他電視台均沒有。它更將過往警員觸犯法例的內容整理成一段短片,指出由2015至2018年期間,有逾百名警員涉嫌犯法被捕。去年10月30日報道警方一宗醜聞,記者形容警員「當自己大明星」、「博同情」,諷刺警員的操守與其應有的專業形象不符。蘋果電視新聞對香港政府部門也抱批評態度,例如指律政司處事不公,一方面在立法會拉跌人事件中「放生」郭偉强,但卻嚴厲追究8.31灣仔暴動案的被告。

蘋果電視新聞強調與社會運動相關的事件,突顯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例如蘋果電視報道社會運動紀錄片《理大圍城》及《佔領立法會》入圍台灣金馬獎及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電影節,及「反送中」的「磚陣」競逐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交通類別的年度設計大獎。其他電視台就沒有報道這些新聞。

不過蘋果電視新聞在美國總統大選的報道中,立場不像《蘋果日報》那般鮮明地支持特朗普和反對拜登。蘋果電視的報道立場較為中性,更在去年11月5日整理網上有關美國大選有舞弊的流言,並逐一拆解,指出並無選舉舞弊。

去年11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指一些行為不符合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區的法定要求和條件,港府隨即宣布4名時任立法會議員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簡稱DQ)。蘋果電視報道內容只有反對DQ的聲音,欠缺支持者的回應,立場明顯偏向反對人大決定。它在報道DQ案時語帶譏諷,而且加入大量主觀評論,不斷抨擊林鄭月娥的回應,報道中用了「醜人」、「傀儡」等來形容她。蘋果電視新聞在播放一則相關新聞《四子無悔》時,在主播說出引言後,接着用嚴肅的音樂作引入,配以快轉、近鏡的鏡頭,呈現4名議員面對傳媒的畫面,營造悲壯的氣氛。

小型問卷評分:傳統電視新聞約7/10 蘋果6.6/10

有關蘋果電視報道的小型問卷調查,在去年11月以網上發放形式進行,共收得152份回應,其中83位回應者(即55%)表示有看過或聽過《9點半蘋果新聞報道》。在蘋果電視新聞的觀眾中,教育水平愈高者,觀看它的頻率愈低。在大學程度的組別中,大約有一半的人選擇各個傳統電視台為常看的新聞節目,但只有兩成人選擇蘋果電視新聞。在中學程度組別中,六成多表示會選蘋果電視新聞,其他傳統電視台維持在一半左右。

在曾經收看的人當中,64%表示「報道內容」是他們收看的原因,選擇「報道立場」的有55%,「報道手法」有36%,而選擇「主播人選」的只有14%。在未曾收看的人當中,71%認為「節目播出時間」是他們不看的原因,可見時間性是關鍵因素。幾個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評分(最高為10分)在7分上下徘徊,蘋果電視新聞分數較低,但也有6.6分。

顛覆傳統報道 衍生混合性質平台

電視版的蘋果新聞在風格上承襲了蘋果日報誇張和娛樂化的特色,在報道中使用流行語和助語詞,也會選用一些令讀者發笑但並無太大新聞價值的片段。它的結尾故事無論是故事選材還是視覺特效,更接近娛樂休閒節目。可以說它顛覆了傳統電視報道,打破電視新聞一貫客觀中立、少談意見、低調謹慎的做法。蘋果電視報道用了電視新聞的形式,但處理新聞的手法有明顯立場和偏向,衍生了一個混合性質的平台品種。

其他報業經營者未必仿效

蘋果電視新聞在香港是個新嘗試,它能夠在短時間獲得大家注意,吸引到一批普羅觀眾,所獲的評價也不算低。壹傳媒集團的這個新平台,可和蘋果日報共用新聞材料,增加了整體的受眾人數。推出蘋果電視新聞,除了增加平台和曝光外,訂戶數量和廣告收益的增長能否抵消額外的員工和器材開支,是個主要的營運考慮。

由文字報道全面轉為電視平台,始終有較高門檻和風險,現時市場競爭已很激烈,相信其他報業經營者只會將網上影音作為文字媒體的補充素材。

作者羅芷晴、施嘉雯、何諾兒、林怡欣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蘇鑰機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羅芷晴、施嘉雯、何諾兒、林怡欣、蘇鑰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