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文章】以前香港的政治生態籠統分為泛民和建制兩大陣營,近年各陣營內出現一些小分眾,也有市民表示不屬於這兩個陣營。本文目的有二,首先是根據民調數據結果,分析香港政治群體的取向異同。其次是了解近年政治群體板塊的變化。所用的民調數字,來自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2014至2019年的相關電話調查。這些調查均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訪問最後部分問及被訪者的政治取向,所得數據作加權處理。以下用問答形式,來組織分析的結果。
(1)本土派和激進民主派有否分別?
從附表的數據可見,兩者在「反修例」事件中的看法相當接近,但仍有些差別。激進民主派的看法更為極端,例如更不信任特區政府和警方,更不贊成和平非暴力原則。大家對「本土」的理解可能不盡相同,但數據顯示本土不等於更激進。從人口特徵看,本土派更為年輕、教育程度高、來自較富裕家庭。激進民主派則有更多女性,有不少年輕人,低學歷者比例較高。
民主派3群體訴求相若 激烈程度明顯不同
(2)本土派/激進民主派與溫和民主派的差別是否很大?
其實3個群體的政治訴求相若,只是激烈程度明顯不同。溫和民主派對政府有稍多信任,但絕對分數仍然很低。他們不大認同使用暴力。溫和民主派的人口特徵和總體的接近,他們的教育程度也略高於平均值。
(3)溫和民主派的比例高達四成,派內的意見是否一致?
本文採用了對特區政府信任度的結果來作比較,看溫和民主派的評分和其他群組群體是否有明顯差異,並透過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數值看其分佈是否集中。結果顯示,大部分溫和民主派對特區政府信任度的看法頗為一致,給0至3分者有85.2%,給4至6分者有12.4%,給7至10分的人有2.4%。後兩者所給的分數不太反映這個派別的立場。
中間派較近溫和民主派 「沒立場」偏向建制
(4)自稱中間派和「沒有政治立場」的人是否不同?
這兩個群體的政見和特徵有明顯差別。中間派在政治光譜中,較接近溫和民主派,而「沒有政治立場」者則偏向建制陣營。兩者對重啟政改、有否參與集會遊行、對警方信任度、認同非暴力原則、訂立《禁蒙面法》等項目的意見很接近,但對特區政府信任度和對示威者的行動看法有差異。自稱中間派以男性較多,而「沒有政治立場」的人以女性較多、年齡較大、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均偏低。
(5)部分自稱中間派或「沒有政治立場」者是否有不願透露的政治取向?
再用特區政府信任度的數據分佈來看,原來差不多在每個政治群體中,都有少數人的答案和群體的定位不符。例如中間派和「沒有立場」者當中,其實有一成半人的答案較接近民主派,另有7%的人的答案較接近建制派。依數據調整後,民主派陣營在整體比例上增加了9.2個百分點,建制陣營則增加了約6.6個百分點,而中間派和「沒有政治立場」者共減少了15.8個百分點。換言之,現時民主派陣營可以由60.3%改為69.5%,中間派或「沒有立場」者由33.5%下降至17.7%,建制陣營則由約6.3%上升為約12.9%。
鑑於「沉默的螺旋」效應,自覺屬於社會上少數派的人,部分傾向隱藏自己真正的政見,可能改說自己是中間派或「沒有政治立場」。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自稱屬親中或建制者的比例偏低,甚至表示屬本土或激進民主派的一些人也會有類似傾向。
七成建制派覺得要設調查委會 值得注意
(6)工商派、建制派和親中派有何分別?
首先是三者的比例很不同,其中工商派所佔數量極少,親中派的比例也不高,建制派的比例則略高。可能是因為「建制」的含意較廣,令人覺得已經包括了親中、親政府、親工商等取向。
在政見上,工商派稍為傾向「沒有政治立場」者,但仍屬於建制陣營。建制派較為肯定特區政府和警方、支持訂立禁蒙面法、認同非暴力原則。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也有七成人覺得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過半數人認為要重啟政改。建制派人士較多男性、年齡偏高、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均偏低。親中派對特區政府的信任評價不高,令人有點意外,但他們信任警方、支持非暴力原則及贊同訂立禁蒙面法。他們也有過半數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和重啟政改。親中人士的年紀也偏高,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在三者中都最低。
5年來民主派陣營比例升 中間、建制陣營降
(7)近年哪些政治群體的比例在上升?哪些下跌?
我的同事李立峯教授在上周對此已撰文討論,他的文章和本文在引用數據和歸類處理上略有不同,彼此關注的焦點不完全一樣。附圖中列出自2014年至今共6次調查的政見比例,反映了不同政治取向團體的變化。2014年做調查時雨傘運動剛開始,2016年初發生了旺角騷亂事件,2019年兩次調查的時間包括了「反修例」事件之始和最近發展。
在這5年當中,民主派陣營中3個團體(本土派、激進民主派、溫和民主派)所佔的比例共增加了18.5個百分點,中間派和「沒有政治立場」的比例減少了15.1個百分點,建制派陣營的3個群體(工商派、建制派、親中派)共減少了約3.3個百分點。具體而言,本土派大約崛起於2016年之前,開始時的比例不到一成,這幾年維持不變,到近月達至高峰。激進民主派所佔比例以前變化不大,也是在過去5個月明顯上升。溫和民主派的比例在2015及2016年下跌,在最近5個月就升了很多。
中間派的比例在兩至三成之間徘徊,在2015年到達高峰,之後下跌,現時是最低點。「沒有政治立場」者的比例在一成半至兩成半之間波動,在2016至2017年時最高,現時回落到最低點。工商派的比例只有1%至2%,現時是新低。建制派近年的比例大概是4%至8%,在前幾年有些微上升,現時也是新低。親中派的比例約為2%至5%,近年頗為穩定,現時同樣是新低。
在過去5年,政治取向群組的比例有些變化,其間催生了本土派,民主派陣營分為激進及溫和兩翼。佔比例最高的依次是溫和民主派、中間派和「沒有立場」者,他們共佔整體的七成半至八成半。因應重大社會政治事件,近年三大板塊中的8個群體有明顯變化。民主派陣營比例上升,中間陣營和建制派陣營均下降。民主派陣營由之前的41.8%升至現時的60.3%,中間陣營由48.6%降至33.5%,建制派陣營就由9.7%下降到約6.3%。
展望未來,當「反修例」事件完全過去後,這三大政治板塊會否回復到之前的比例?這些板塊和群體如何影響即將來臨的選舉?我們相信不用等太久就可知道答案。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蘇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