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鑰機:「演算法新聞」帶來什麼樣新世界?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蘇鑰機:「演算法新聞」帶來什麼樣新世界?

【明報文章】傳統新聞運作由編輯把關,按照新聞專業原則為讀者報道有意義的消息。近年科技進步,令網上新聞大行其道,改變了新聞生態。大數據(big data)的興起,讓新聞機構可分析用戶的行為習慣。演算法(algorithm)開始普及,它透過一系列的指令,有序地去解決一個問題,並用數據處理和推理,按照一些原則來達到某些目的。

「新聞的搬運工」

新聞界現時已進入演算法時代,有個別網媒不用人手擔當編輯,直接用演算法來決定新聞操作,這種創新的做法帶來不少問題,受到猛烈的批評。例子之一是內地的「今日頭條」,它用人工智能技術運作,用演算法每日為個別用戶度身訂做一些內容。去年它有1.2億名活躍用戶,其內容主要從互聯網得來。在2017年該公司的估值為110億美元。在2014年,它和《廣州日報》、搜狐及國家版權局均有版權爭執,有人戲稱它為「今日偷條」,而該公司的口號是「我們不生產新聞,我們是新聞的搬運工」。

在2017年,人民網發表了3篇評論文章,批評「今日頭條」,認為它價值觀缺失、製造「信息繭房」及競爭手段無底線。第一篇文章認為「演算法成了利益的砝碼」,「令價值取向跑偏,內容淪為附庸」。文章反對「眼球經濟」,認為「新聞的搬運工」要注意「『搬運』什麼要講規矩講責任」。第二篇文章表示演算法主導下的內容,會帶來自我封閉的危險,產生「回音室效應」,強化了固有偏見喜好,阻礙大家溝通。第三篇文章指出「今日頭條」涉及的版權糾紛,認為如果媒體及文化工作者變成了為平台而活的「搬磚工人」,「從根本上破壞創新的原動力」。「今日頭條」迅速發文回應道歉,指其公司的宗旨只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促進資訊流通,承認需要改善,並會加強人與機器的編輯融合。

例子之二是騰訊旗下的新聞客戶端服務。騰訊新聞把新聞、視頻和微博有機地結合,強調個性化推薦和評論互動,每天提供天氣消息及網絡遊戲等娛樂功能。騰訊新聞所揀選的內容,多是一些較為煽情或是瑣碎但有趣味的消息。騰訊還擁有《天天快報》,透過手機用智能推薦方式向用戶輸送個性化的內容,包括直播、專題和圖評等,用戶可以用微信或QQ登錄後獲得資訊。騰訊新聞主力推出新聞資訊,而天天快報集中於興趣閱讀,以明星藝人吸引讀者。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均利用大數據和演算法,來得出讀者用戶的喜好及需要,它們的接觸面達數億人。

最近有人公開批評騰訊的網絡遊戲,令年輕人心智受到扭曲,讓他們沉迷遊戲不顧學習,價值觀也被混亂了。有教育部官員甚至批評說,它是「大吃人血饅頭」,文化部接着開始整治網絡遊戲市場。

「社交媒體吞噬新聞業與政治選舉」

例子之三是facebook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的角色。科技公司使用的演算法都是高度秘密,不會公開讓人知道它如何運作。當時特朗普險勝希拉里,有人懷疑facebook發揮了重要影響。一名Google的前工程師做了分析,指facebook向受眾推播的影片中,有利於特朗普和有利於希拉里的比例約是6比1。《衛報》做了詳細的報道分析,認為facebook所用的演算法提倡陰謀理論,而YouTube播放的內容是「被扭曲了的近似現實」。演算法在於令觀眾花更多時間在網上,而非考慮什麼是真實、平衡或有益,這些吸引人的影像產生了「過濾泡沫」(filter bubble)。

facebook和YouTube當然否認上述指控,但後來經廣泛報道和國會聽證會調查,它們表示會改善,包括增加人手來監察內容、移除一些冒犯性的影片、清除一些被人用作斂財的信息來源,並且在推薦影片時不單只關注受眾的觀看時間,也會將滿足感作為一個指標。

美國參議員Mark Warner表示,YouTube等公司所用的演算法有嚴重問題,傾向發放令人不安的內容,而且容易被人操控。著名投資者George Soros認為,社交媒體公司不利於民主運作,令選舉失控,應該受到監管。有人甚至提出,facebook應該如煙草公司一樣受到監管,因為它令人容易上癮,不利公眾健康。

衛報總編輯Katharine Viner早於2016年7月撰寫長文,闡述科技如何扭曲真相。她指出,社交媒體吞噬了新聞業、政治選舉、銀行系統、個人歷史、娛樂工業等。演算法令新聞業傾向採用垃圾新聞,追逐點擊率和廣告收益,催生了假新聞內容農場。新聞的價值逐漸轉向消費主義,數碼新聞機構的營運模式主要建基於點擊率。

要調整運作 讓演算法更易受監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指出,專業人工編輯比較精英取向,演算法推薦則是大眾化取向,日後應該將兩者融合。人工智能的演算法針對信息爆炸環境,近年透過演算法推送的內容已經接近一半,成為不同平台面向受眾的重要工具。她更指出,現時演算法工程師比人工編輯更為被渴求,前者的薪酬也更高,但人工編輯可以矯正演算法的偏差,令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得以更好地融合。

相信演算法在未來的新聞業仍有其角色,因為它可以提高效率。但科技公司及新聞媒體要調整演算法的運作,讓它變得更易受到監察。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甚至威脅到人類的主導地位。大家不禁要問,究竟在智能機器背後,有沒有一個靈魂?大家如何面對資訊單一化、回音室效應、過濾泡沫等問題?怎樣處理精英與大眾、價值與煽情、社會福祉與企業利潤的矛盾?演算法的出現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會否為人類帶來英國作家Aldous Huxley所預言的「美麗新世界」?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蘇鑰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