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電郵門」事件 美主流媒體回歸守門人角色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拜登「電郵門」事件 美主流媒體回歸守門人角色

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蘇鑰機

拜登「電郵門」事件,可以給我們一些經驗和啟示。《紐時》記者Ben Smith認為,今次美國主流媒體回歸了作為守門人的角色,再為公眾把關。過去幾年精英新聞媒體出現信心危機,被極右傳媒和社交媒體牽着鼻子走。今次傳統媒體回歸,搶回議題設定權,正如CBS名記者Lesley Stahl在訪問特朗普時告訴他:「這是《60分鐘時事雜誌》,我們不能將一些未經證實的說話播出街。」

近年網上社交媒體主導了新聞議題,其傳播力更強更快,看的人更多。但這些媒體平台發放的信息水準參差,真假難辨,令資訊世界更為混亂,出現了「資訊大流行」(infodemic)。主流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於是改變策略,強調「慢新聞」,重點不在快而在準確和深入,讓事實證據說話,透過權威性和公信力搶回新聞話語權。在今次美國總統選舉的報道,似乎新舊媒體之爭的鐘擺,到了一個極端之後有點回過頭來,這個動態過程仍未找到一個平衡點。

《衛報》的文章探討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出現角色互換的情况。一般傳統媒體在出版前要先作事實查證,但今次《紐郵》的文章有頗多爭議,《華日》的評論和其新聞報道自相矛盾,似乎事前查證溝通不足。上述兩份報紙因為直接牽涉在「電郵門」事件,或由於政治等原因,所以出現異常舉措。觀察其他傳統主流媒體如《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報》、ABC、PBS等,它們在處理此事時,審慎查核資料,努力跟進報道,扮演着專業守門人的角色。

新媒體平台禁轉發惹爭議

相反facebook和Twitter卻禁止人們轉發《紐郵》的故事。facebook行政總裁朱克伯格表示,是因為收到FBI關於黑客入侵的警告。這些新媒體平台雖然一直轉發新聞消息,但它們以前常說自己不是新聞媒體,所以不作審查,也不對轉發內容負責。它們今次卻主動改變做法,也引起爭議,有人認為它們自我審查或偏幫拜登。究竟新媒體平台的角色如何、和傳統新聞媒體有何分別,是個仍未有結論的議題。

在政經環境巨變中緊抱專業精神

作為新聞閱覽者,大家要選擇可靠的消息來源,當中資訊守門人有重要角色。面對「資訊大流行」,大家應多看不同來源的資訊以作比較,並要有懷疑精神,自行思考判斷。香港新聞業者也可從此事得到鼓勵,在政經環境巨變中緊抱專業精神,做個稱職的新時代守門人。

相關文章:〈新聞守門人如何報道「電郵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