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句話顯示任何人在法律之前,待遇一樣,觸犯了法規,被控告、被制裁,應無分別,以彰顯公義。
然而,記者為了揭露真相,是否可以「以身試法」?
其實,這個情況間有出現,尤其在《明報》的採訪工作上,毫不陌生,2020年3月23日B1頁經濟版頭條,便是一個例子。
該段經濟頭條新聞標題是:「實測重複認購諾誠 1人5戶中3手 漏洞逾13年未堵 自稱券商代表微信教違規」,報道指出,新股市場為香港金融市場重要一環,但制度漏洞長年未解決;內情是按《上市規則》,一名投資者透過其個人身分,只可申請認購同一新股一次,目的是令爭購激烈的新公司上市股份,得以公平公正地讓投資者競投;但《明報》記者早前透過名下4家中資券商及1家銀行戶口,各認購1手當日掛牌上市的「諾誠健華」,最終其中3個戶口成功獲分配,反映由券商、銀行、過戶處、保薦人以至監管機構,均未有發現記者重複認購。
事實上,記者這做法能「突破防線」,乃「違規」行為,與法例有抵觸,簡言之是違法,但所以得手,卻是與現行申報機制長期存在缺陷有關。也因如此,近年大批內地投資者看準此漏洞,組隊重複認購香港新股,建立微信群組專門討論,甚至有自稱券商代表在群組中推銷一人多戶抽新股,儼然已經形成「違規生態圈」。
《明報》記者為證實有人可藉此漏洞違規謀利,於是進行測試,果然證明內地微信群組所討論的教新用戶多開帳戶以增加獲得中籤機會,並非虛言
而這個漏洞,《明報》早已揭發,那是2006年工商銀行上市時,便曾報道揭露重複認購新股的漏洞,令其他循合規途徑抽新股的投資者,中籤機會因而被分薄。有資深券商界人士表示,坊間早已知曉此漏洞,不少本地客對此頗有不滿。有見此漏洞在十多年來依然存在,內地散戶更大肆宣揚並呼籲來港違規抽新股,《明報》記者於是加入內地一個人數約250的微信「打新」群組,掌握情況,且按箇中宣傳做法申請新股,結果成功。
《明報》事後就此向香港交易所查詢,得到回覆:《上市規則》不容許投資者重複認購新股,按規則,新股須於申請表格中,作出「任何人士以受益人身分只能作出一次申請」的警告,而上市公司、董事、保薦人及包銷商須採取合理步驟,確保鑑別及拒絕受理重複申請。
為了公眾利益,記者只好違規測試,此舉或做成得益,《明報》遂發表聲明:「一切因測試制度漏洞而購入的諾誠健華股份,本報將會盡快沽出,如有得益,將悉數捐作慈善用途。本報不鼓勵投資者違規認購新股,這次『違規』申請,旨在揭示制度漏洞。」

記者違規採訪另一個例子,出現於《明報》2018年11月29日頭版,刊登題為「環聯漏洞 林鄭信貸資料任睇」的偵查報道,內容指部分商業機構存有不少公眾個人資料,令人關注私穩保安問題。
當年,《明報》發現,載有逾500萬人借貸資料的環聯資訊(TransUnion),存在嚴重保安漏洞,借貸資料庫可輕易讓人查閱別人的資料。記者的測試,先從公司註冊資料取得本港最高級官員特首林鄭月娥及管理財金事務的財政司長陳茂波等人的身分證號碼及公開資料,然後按資料庫的查閱步驟,通過核證,經網站付款280元後,便取得林鄭月娥的詳細信貸報告,內容包括其信貸紀錄、過往及現時所有地址及電話等高度敏感資料。
《明報》的測試報道,由於涉及私穩,可能觸犯相關法例,於是在文中發出編輯部聲明:「《明報》在採訪過程中發現環聯信貸資料庫有保安漏洞,深入採訪時蒐集了一些個人資料,作確認和支持報道之用。明報強調,在偵查過程中只是以人力重複嘗試的手法進入系統,測試漏洞,並非以欺詐手法獲取資料,亦不涉及濫用。過程中取得的個人資料,只作報道之用,報道完成後,已於今日(2018年11月29日)凌晨2時將相關個人資料全部銷毁。」
對於《明報》的報道,環聯信貸當日即報警投訴,而私隱專員公署及金管局均表示關注,其中金管局透過銀行公會要求環聯立即全面調查事件,以及盡早提升認證程序。

為了公眾利益、揭露真相,記者往往冒險違規採訪,即使是知法犯法,可能引致被控告。當然,採訪過程中必須十分審慎,小心核證,而且絕不涉私利。
延伸閱讀: 〈 揭資料庫保安漏洞 《明報》兩發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