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形容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命,換言之,沒有公信力的傳媒,就像失去生命力,在社會及其受眾,也失去影響力。
對媒體來說,公信力是一種無形資產,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形成,因其報道和內容,必須具備可信度和專業度,且要取得公眾信任,始可達致。
定期追蹤香港新聞傳媒公信力的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自1997年起至今已進行了8次有關調查,調查年份分別於1997、2001、2006、2009、2010、2013、2016、2019年進行。
參與調查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蘇鑰機,在總結第7次評分時寫道:「在新科技環境下,社會情况急劇變化,近年傳媒業又發生不少事故,公信力的走向值得關注。我們發現公信力評分每况愈下,2010年我們撰文報道結果的標題是『傳媒公信力整體下跌』,2013年則為『公信力見新低』,今年(2016)的標題是『公信力又見新低』。」
到了2019年11月的第8次調查總結,蘇鑰機教授則謂:「評分繼續下跌,再用『新低』或『下跌』似乎太雷同。依近年的走勢看,3年後的情况仍不樂觀,所以現時可以說是『低處未必最低』。公信力評分和社會情况可以有一定關係。如果社會充滿矛盾,傳媒在報道時偏離專業規範,其公信力就會下跌。」
在8次調查中,傳媒公信力錄得最高的評分是在2009年,及後在2010、2013均下降,而以2019年的分數最低。
不同因素都會影響傳媒公信力。蘇鑰機教授指出,20年前報業市場競爭厲害,煽情風氣盛行,傳媒公信力因而受損。之後的主導因素變身為自我審查和對新聞自由的憂慮。他認為,近年傳播科技迅速發展,網上充斥各種假新聞,「事實查證」(fact check)成為潮語。傳媒公信力變得更重要,它是新聞機構的主要無形資產,也是市民在選取媒體時的考慮理由。
此外,他說傳媒公信力下降相信也和報業的營運困難有關。報紙銷量和廣告收入均下降,業內不夠資源去做更佳的報道。新聞傳媒之間的競爭激烈,社交媒體和新的新聞平台湧現,現時大家都要鬥快鬥新,又要開源節流,困難之大可以想見。
近10年傳媒公信力整體評分明顯向下,尤其是收費報紙的情况更差。蘇鑰機教授認為,傳媒公信力不單反映新聞業的情况,它也是一個重要社會指標。傳媒和所處的社會互為表裏,香港情况欠佳,傳媒也不會好。傳媒公信力下跌,可能也反映社會其他方面都有問題,市民不信任政府、議會和政治人物,大家愈來愈缺乏互信。
蘇鑰機教授指出,公信力低迷是個警號,要令它回升就先得找出原因,解決傳媒本身和社會整體的一些問題之後,才可望見到曙光。
Necessary cookies are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properly. This category only includes cookies that ensures basic functionalities and security features of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y cookies that may not be particularly necessary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is used specifically to collect user personal data via analytics, ads, other embedded contents are termed as non-necessary cookies. It is mandatory to procure user consent prior to running these cookies on your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