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重視公信,2011年12月26日,時任《明報》總編輯張健波在副刊「編輯室手記」撰文談「公信」,寫道:「公信力是《明報》團隊集體努力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不會因個別人員的變動而中斷;而且,在網絡世界,資訊氾濫,具公信力的傳媒較易佔一席位,這是《明報》的核心優勢。」以下是該文的節錄:
公信 (節錄)
文.張健波
公信,是我們所信,也是社會所需。1995年開始,香港報刊市場颳起翻天覆地的煽色腥歪風,傳媒生態大變,市民對傳媒的評價江河日下,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在《明報》報頭加上「公信第一」四個字,內裏有三層意義:
(1)信念的層次:人無信不立。報紙是社會公器,也必須努力提高公信力,才能取信於讀者。
(2)操作的層次:《明報》編採部的同事,均以「公信第一」作為每天操作時奉行的守則,例如採訪過程必須努力求證核實,實話實說。讀者閱讀《明報》,可能不像看小說般吸引,但勝在真實可信。如果採編過程作了嚴謹的求證,努力核實;依然有錯,便要更正。
(3)事實的層次:「公信第一」是事實的陳述,依據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進行的公信力調查結果。
儘管《明報》十多年來,連續5次獲得市民評為最具公信力的中文報章,但,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好,質素離我們心目中的理想水平還有很大距離,我們將「公信第一」放在報紙最顯眼的報頭位置,既是自我期許、自我鞭策,也是對香港社會的回應和承諾。
我們不一定可以在每一次民調都得到公眾評為「最具公信力的中文報章」,但,我們要求每一位明報人處理每一則新聞時,都以「公信第一」作為目標。
原文刊於2011年12月26日《明報》
定期追蹤香港新聞傳媒公信力的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自1997年起至今已進行了8次有關調查,《明報》於1997、2001、2006、2009、2010年的調查評分中,均獲市民評為最具公信力的中文報章;至2013年的調查,《明報》在評分上,以0.04分之差,居於《經濟日報》之下,中大調查團隊指出,在統計學上兩報沒有顯著差別,排名高低屬未能確定。不過,《明報》報頭自此取消「公信第一」四個字,但「求真如一」的目標不變。
到了2019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發布的第8次調查結果,《明報》在中文報章的類別中,再獲市民評為最具公信力。
此外,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2019年6月公布的《數碼新聞報告2019》,有關香港傳媒公信力調查部分,《明報》是本港最獲受訪者信任傳媒品牌的第3位,前兩位分別是香港電台新聞、Now TV新聞,而《明報》在報章類別中則屬第一。
Necessary cookies are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properly. This category only includes cookies that ensures basic functionalities and security features of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y cookies that may not be particularly necessary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is used specifically to collect user personal data via analytics, ads, other embedded contents are termed as non-necessary cookies. It is mandatory to procure user consent prior to running these cookies on your website.